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奋进新时代,争做新青年 | 建筑学院寒假社会实践之宣传家乡奋斗故事(三)

我是造价2304专丁建心,接下来由我来给大家分享我的家乡——临沂。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这首家喻户晓的《沂蒙山小调》,不仅唱出了沂蒙山的好山好水好风光,还唱响了沂蒙山人民代代相传的沂蒙精神。


临沂是中国著名的老革命区,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和众多英雄人物,像大家最常听老辈提起的沂蒙十红嫂,沂蒙母亲,还有著名的孟良崮战役等等。“红嫂”,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赋予沂蒙妇女的特殊称谓。这个称谓来源于临沂市沂南县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故事——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沂蒙母亲王换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教室“我们是中国人,要做一个中国人该做的事。”1939年,为了照顾八路军和抗日干部的孩子,王换于提议在艾山乡设立托儿所。第二年秋,鬼子疯狂扫荡,王换于做出了把孩子转移到自己家的决定。可是孩子多,目标大,安全就无法保证。于是,王换于的两个儿子在本村的后岭垒起了大地窑,挖出了小山洞,随时随地准备藏孩子。这些故事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每一位沂蒙山后辈,要铭记历史。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古称“琅琊”的临沂现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成为了一个二线城市。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忘记是共产党带给我的幸福生活,我们秉持着沂蒙山精神,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的号召,每一位党员深入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每一位青年利用假期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沂蒙山这片土地上,沂河滚滚东流,蒙山傲然挺拔,这是我们沂蒙山人最宝贵的财富。蒙山横跨临沂市平邑,蒙阴,费县,沂南四县城。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这漫山遍野的绿色,凝结了无数护林员的汗水和泪水。在蒙山深处,有户人家代代以林为家,世世栽树护林,这户人家姓杨,杨西路是第七代,他也在用青春守护青山,将人生与绿树并提。清末年间,杨西路的祖先就来到这里,因这里土质好,还有四季不干涸的泉。从那以后,开荒,种树,守林,成立杨家的祖训和家风。可是杨西路也是平凡人,长期居住山上对于家庭是亏欠的,在特殊天气在山上是吃不上好饭菜的。杨西路却说:“想想上几辈,无论多难,都把大山保护得好好的,到我这时代好了,更不能让老祖宗失望啊。”这层林叠翠的蒙山,被杨家人照顾得很好,这精神也影响着每一个听到这个故事的人。



临沂自从改革开放后的不到二十年里,就实现了“沂蒙山区的国家重点扶贫县已全部脱贫,在全国18个重点连片扶贫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的宏伟目标。这里是书圣故里,这里有王羲之故居;这里是红色之都,这里被誉为华东“小延安”;这里有千里沂河,有“世界第一坝”之称的拦河坝。我的家乡是有着三千年文化的古琅琊,也是新时代发展比较好的二线城市,欢迎大家来临沂玩。





$(".newsxqnr video").prop("controls",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