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首页 > 学生工作 > 社会实践

燕理建筑|2021暑期社会实践体验省情活动之传承革命精神 追寻红色足迹(二)

2021年7月22日,燕京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乡村振兴调查队”来到了鲁家峪抗日根据地纪念碑前来悼念逝去的烈士们。



鲁家峪抗日根据地纪念碑位于鲁家峪抗日纪念馆上方,无需走近,远远望去便能感受到纪念碑周围庄严肃穆的氛围。走过一段山路,爬上几座楼梯,便看到了高高耸立的纪念碑。高嵩的纪念碑及繁密的碑文给同学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碑侧分别刻着革命浩气永垂长存和历史功绩千秋共仰,背面的碑文则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鲁家峪地区犯下的罪行以及鲁家峪人民英勇的抗战过程。

纪念碑后是几排无名烈士之墓,同学们集体为这些无名烈士举行了默哀活动。默哀结束后,调查队的每一位同学都对着无名墓碑深深鞠躬,以示尊敬。由于烈士之墓修建在山区,山风和雨水的影响使得墓碑上有些许垃圾和泥土。队员们各自主动清扫了垃圾,对这里的卫生做出了整改与提升,让这些碑牌和英魂在更干净的环境中接受人们的追念。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世不忘并完成他们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理想。硝烟散尽的历史留下了什么?留下了一份报纸和一种精神。1940年1月1日诞生于遵化市鲁家峪抗日根据地的冀东地区第一张党报——《救国报》,历经80年风雨,先后更名《冀热辽日报》《长城日报》《冀东日报》《新唐山日报》至如今的《唐山劳动日报》,一路从烽火中走来,记录历史风云、见证时代发展,坚定地传递着党的声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矢志革命、舍己为国、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抗战精神,至今在引领着人民走向幸福。 

鲁家峪山上的红果和柿子熟了一茬又一茬,老区在发展,时代在变。如今,鲁家峪建立了党组织,各位党员整理村史资料,准备编辑成册,他们说:“鲁家峪抗日根据地是我们的骄傲,我要把这些红色资源整好,留给后人,教育后人,告慰先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天,“乡村振兴调查队”的队员们缅怀先烈,回望历史,就是要传承红色精神,发扬红色传统,继承革命先辈们身上永垂不朽的奉献精神,大力弘扬他们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而今,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每一位青年人的手中,每一个人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建党百年之际,青年正逢盛世。我们生活在前人所创造的“奇迹”之中,便更要奋发图强,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续写这来之不易的奇迹。




$(".newsxqnr video").prop("controls",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