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教研

科研教研
首页 > 科研教研

共享数智未来 拓展创新之路 | 建筑学院参加“第二届智能建造与数字化转型技术发展论坛暨项目观摩会”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经研究决定于9月23日至9月25日在合肥市召开第二届智能建造与数字化转型技术发展论坛暨项目观摩会。在鲁班绿智数字智能产业学院的支持下,建筑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刘秀秀、赵希萌受邀参加此次论坛。

该论坛由中国建筑业协会主办,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分会、安徽省建筑业协会、合肥市建筑工程协会、中建四局等共同承办。论坛邀请了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锦章,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国家卓越工程师、中建集团首席专家叶浩文,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朱忠义,中建集团首席专家、中建技术中心副主任黄刚,中建四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马义俊等20位专家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绕“建筑业转型升级”“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等关键词以开放的心态、敏锐的洞察积极分享前沿科技动态、实践经验 不断激发与会成员灵感火花的碰撞。

开幕致辞 共启新章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建筑业协会副秘书长王秀兰主持。



刘锦章在致辞中指出,建筑业发展要加大科技创新,做好科技创新的跨界集成创新,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中心机制,以大项目为载体推广科研成果应用,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化,强化发展方式创新,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创新,深化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不断推动建筑产业的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振。

大咖云集 技术分享

江欢成院士分享《应县木塔维护加固研讨》报告。将应县木塔定义为“自隔震叠层结构”。从木塔的整体扭转测量等数据引申出明暗相间是古塔的特点和创新之处。又从多方面论证提出古建筑的现代维护加固方法与建议,为从业同仁带来更多行业发展思路,为守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出谋划策。


朱忠义分享《大跨度结构设计挑战与创新》主题报告,报告以北京大兴机场航站楼等项目的大跨度结构设计为例,介绍了大跨度空间结构包括空间钢结构、索结构、钢-索结合的刚柔结构等并且拓展介绍了例如凝聚自由度力密度法用于悬索桥成桥状态计算等设计理论方法方面的创新成果。


马义俊作《数字化转型支撑建筑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分享交流,他指出,中建四局通过以近零能耗绿色建筑、城市更新下绿色建筑实践等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为核心,培育出企业的绿色发展优势,并在全生命周期绿色建造进行探索实践,将绿色建造融入城市发展总体战略。

论坛期间,来自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四局六公司等多位企业代表,围绕智能建造与数字化转型作分享交流,共同探讨数字时代建筑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助力加速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通过参加此次论坛,建筑学院两位教师均表示受益匪浅。刘秀秀教师表示参加这次会议让自己受益颇深,加深了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了解到传统建筑领域面临效率低、成本高、环境影响大等挑战,加之全球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促使行业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智能建造就是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的新型建造方式,是传统建造方式的转型升级,催生了新的业态、新的业务、新的产业。刘秀秀老师还表示会议上国家卓越工程师叶浩文讲解到提高新质生产力有主要的三种措施,其中第二个措施“培养更高素质的劳动者”给自己指明了未来工作中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前瞻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原则,围绕学生实习就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教学工作,将新技术、新上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及时纳入教学内容。


赵希萌老师表示论坛上分享的报告可以帮助自己更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趋势,认识到了一些在智能建造上容易出现的误区例如数据堆砌,碎片化应用等。拓宽了知识面和视野,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建筑业协会及安徽省住建厅专家领导解读建筑业要深化科技改革创新,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道路上积极探索与进步,培育打造建筑业新质生产力,为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论坛中各位专家对智能建造与数字化转型技术的讨论和展示,能够更好的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技能要求。有助于调整今后所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出更符合行业需求的智能建造与数字化技术人才,为土木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此次论坛深入探讨智能建造技术的最新进展与数字化转型战略路径,通过项目观摩促进交流与技术创新,为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筑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在未来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培养中,土木工程教师们将积极探索智能建造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建筑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newsxqnr video").prop("controls",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