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专栏
首页 > 党群工作 > 学习专栏

观《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感悟分享

2018年108日,《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正式播出,我院学生积极主动观看,深感习近平总书记的独特魅力,并且写下了对其的深切感悟,与之分享。

第一集内容提要

第一集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展开,分三个段落。

第一:什么是为民?主要内容以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入点,通过讲述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故事,阐释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

第二:为什么为民?主要内容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切入点,通过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弘扬焦裕禄精神,阐释如何做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第三:怎么样为民?主要内容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切入点,通过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故事,阐释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如何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院学生积极观看并写下感悟

看了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之后,我深感触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同时它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之下,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切实为百姓做实事。

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这个概念出现了203次。困难群众是他始终的牵挂,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他执着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为民的论述,集中起来就是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个思想的内容特别丰富,它的要点大概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什么是为民;第二,为什么要为民;第三,怎样为民。总之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做到一切为人民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小康,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同学们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早春三月,十九大后首次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人民群众更加迫切地期盼获得感。一个个民生诉求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事情。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心念念的大事儿。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十分重视安全工作。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建设平安中国,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为决胜全面小康营造了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百姓的关切,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同人民群众紧紧相连。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5年多来,河北阜平、湖南花垣、甘肃东乡、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安徽金寨、宁夏固原、山西吕梁……习近平几乎走遍了全国最贫困的地区,脚步从未停歇。调研过程中,他还数次主持召开跨省区的脱贫攻坚座谈会。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切为了人民。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连连追问,是习近平总书记情之所系、心之所切。他切望听到真真实实的民声、民愿,更迫切地想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


同学们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近人这一节目,我们还增强了澎湃而持久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万变不离其宗,不能忘却优秀传统文化。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带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一言以蔽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

近人中,我们既要读懂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见贤思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观后感

观《平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有感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极大关注,并做出了强烈的反响。在娱乐至上的时代,一档一本正经的节目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踊跃的反馈,不仅是因为学者旁征博引,徐徐道来,引人入胜,更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接地气的语言让人们看到新时代的党风政风如清风扑面,沁人心脾。除却了过往生硬的官方语言,在今天的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用实实在在的话语来回应老百姓的关切,这就是所谓的平近人。

习近平总书记用用简单的语言,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变得了通俗易懂、简单易行,为领导干部确立了思想遵循、行动指南。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习近平同志对党员干部的,一直高度重视。2004年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他就在《求是》发表《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一文,指出领导干部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到底用权要讲官德。那么,对于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来讲,什么是德?他概括为五个修养——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这些修养体现在为官之道上就是清、慎、勤。领导干部是否能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关乎着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德行在立人立国上都至关重要。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常言道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对于执政者,人民的重要性如何强调也不为过。习近平同志也一再要求坚持开门搞活动,一再告诫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如若我们的党员干部没有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势必背离执政之本,又谈何利民为民,又何来治国有常?但愿执政者能时时以民为镜,但愿永不背离为了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不仅是一套理论,一套通俗易懂又不乏趣味的言论,更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应该刻进骨子里的信仰和坚守。同时,还应意识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学习的道路上不喊累不撤退,努力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经验和智慧,借鉴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并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赋予其新的意义,既使中国执政实践活动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获取正能量,又反过来使中国的历史文化精华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同学们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诗词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习近平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